中文
2019年03月14日 16:26
知·武功山|武功山传说
管理员,部分来源于网络


武功山为什么叫武功山呢?

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,版本较多,众说纷纭。


根据明朝的《武功山志》、《天下名山志》等文献记载,武功山的命名和道教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
据记载,武功山原名“兹山”。“兹”字在古代文言中通“滋”,取其草木茂盛之意。

传说上古时期,有叫做“泸”或者“罗”、“潇”或者“霄”的两位道人曾经在山中隐居修炼,山南和山北两地的居民根据各自的地方口音各自命名,于是有了武功山最初的名字——“罗霄山”和“泸潇山”。


还有另一种说法,相传三国时期,吴国名将罗霄隐居山中,所以取名“罗霄山”,又谐音称为“泸潇山”。

武功山云海飘渺,连绵起伏,幽谷沟壑,奇峰嵯峨,犹如一个人间仙境,自古就是修真炼道的好去处。


晋朝时,有武姓夫妇二人,听说“泸潇山”人杰地灵,从四川慕名而来问道修炼。一路上风尘仆仆,顺长江,过鄱阳湖,进入赣江,走到赣江边上的泰和县时,妻子实在走不动了,于是留在当地的武冈山修炼,而武冈山也因此更名为“武姥山”。丈夫独身一人继续沿着泸水河去往泸潇山,因为武公德高道深,后来人们便将此山改叫为“武公山”。


到了南朝陈武帝时,侯景造反叛乱,大将军欧阳頠领兵讨伐侯景,他带了二万精兵,浩浩荡荡从湖南来到武公山,安营扎寨。不料,被诡计多端的侯景军队包围,被困于武公山中。

形势危急中,欧阳頠夜梦一老者,自称本山之神,名叫武公,得知侯景叛乱,百姓苦不聊生的消息,特来相助。这位神仙将兵法、布阵一一说与欧阳頠,告诉他如何利用武公山地形设伏诱敌。欧阳頠回忆着梦中情形,调整兵力,排兵布阵,用了不到一个月便将侯景之乱平定。


班师回朝后,欧阳頠把武公托梦一事奏出,陈武帝立即派要员到武公山祭祀。为弘扬武公神灵之功,遂将武公山更名为“武功山”。从此,武功山之名便沿袭至今。

据现有史料记载,除陈霸先陈武帝之外,至少还有三位帝王曾对武功山进行过褒奖、褒崇,分别是宋徽宗赵佶、宋理宗赵昀和明世宗朱厚熜。

自三国赤乌年始,武功山一直是道佛两教和儒学传播的重要地方。在历朝历代的记载中,都能发现武功山的身影。

明朝人刘鉴在《武功记》里面写到:“东南天柱有三,盖衡,庐与武功。衡首庐尾武功中……乃乾坤之胜境,神仙之福地也。”



历史上葛玄、葛洪、魏华存、许逊、张天师等人曾在此传经布道、采药、炼丹;陶渊明、刘弇、王庭珪、陆游、黄庭坚、杨万里、王阳明、徐霞客等文章道德大家,来武功山或游览参禅,或辞官修炼,使武功山成为儒教与道佛教融合的千古名山,洞天福地。

宋明两代,宋徽宗赵拮、宋理宗赵昀、明世宗朱厚熜,曾派龙虎山正一教张天师来武功山上御香,武功之名大噪于天下。

由于皇帝的推波助澜,江西袁、吉两州、萍乡及湖南茶陵、攸县等武功山周边地区二十余个县的信众,每年都来朝拜武功,相沿成俗,使武功山名声远播。明代,武功山发展至图坪、观音岩、集云、箕峰、九龙山等多处道、佛教从林,寺观达一百余处,其宗教文化影响到南方数省乃至国外。


现如今,武功山金顶还保留着一组道教古祭坛、道庵建筑遗址。

如果你也想一睹曾被各路大家、得道之人追捧的如梦之境

不妨趁着春光明媚,来一趟武功山寻古问道之旅吧!